沙埕镇地处闽浙海岸交界,福建省沿海最北部,人称“福建头”。沙埕港是福建省重要渔港之一,其滨海口岸和众多的渔村习俗,为民俗文化生长和传承提供了兴生的土壤和发展空间,铁枝就是其中一项。
铁枝大约在明末清初从福建泉州一带传入闽东沿海,据《刘氏宗谱》记载,从乾隆年间起,搬铁枝就成为了沙埕人民每年元宵期间迎春接福的必要传统民俗活动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铁枝又称台阁,是将钢管或铁条焊接成枝状并固定于车辕上搬行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10米高的铁枝,车辕可以直线行进,也可以转弯回旋,小演员们仿佛凌空站立,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
游行表演时,小演员们要绑在铁枝上站着好几个小时,摆着个造型,估计最后手脚都麻了。而且就算内急也得忍着,强烈的灯光照射却不能补水,还要克服高空恐惧,对小演员来说委实是种磨砺。为了一场完美的铁枝表演,不知这些小演员们在铁枝上上下下多少次,真的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让我们为这些小演员们喝彩!
每一台铁枝表演都要经过四个步骤,即内容选定和设计、铁枝制作工艺、道具和人物上枝,以及铁枝搬行表演等方面。每个步骤缺一不可,而且都是精细活,在表演前都要经过工作人员千百次的调试。
一台铁枝表演首先要选择表演的内容,设计造型。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铁枝表演的内容也丰富起来了,既有传统的民间传说、文学经典,也有如今的现代化建设,可谓与时俱进。演过的曲目有《八仙过海》、《哪咤闹海》、《沙埕平安》、《国泰民安》、《宝莲灯》等。造型创作是先在草稿纸上画出大体的轮廊和造型,然后通过电脑制作把造型定下来。
表演内容不同,铁枝的架构也不同。每一台铁枝,中间都以一根铁条为杆,从底部分两根铁条通往上层,根据内容需要把铁条制作成各种形状。为保安全,每根铁条都要焊死,分层固定住,尤其小演员们站立的枝台,都是量身定做的。铁枝制作过程需二十几位参与者同心协力花10天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
铁枝表演的道具即演出服和装饰物。服装精心制作后,并不是给小演员们穿的,而是拆开重新缝在铁枝上,铁枝上的衣、裤、鞋、垫子、道具等也全部绑上。这样的服装演员们穿一套,铁枝上绑一套,人们只看得到铁枝上绑的那一套服装。表演前小朋友们一般都要花二十几分钟上妆,然后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上铁枝。
铁枝表演时除了震撼人心的场面外,最有意思的趣味活动是“猜枝”,每台铁枝皆有分层,层与层之间称为过枝,它既能承载上层的重量,但看上去又是个实实在在的道具,设计得既巧妙又隐秘,让人们完全不确定里面是否藏着过枝。所以人们在“猜枝”时候,多是猜不准,但是人们还是热衷于这项竞猜活动。
沙埕铁枝属民族民间群众性文化表现形式,传承者多为刘氏族人,在历史发展中,由于以前认为搬铁枝是普遍的民俗活动,所以缺乏相关文字的记载,现在凭据最多的是传承人的口头流传。
沙埕铁枝技术高超、阵容强大、场面壮观而独领风骚,是沙埕人民难以割舍的传统民俗,是沙埕人民的智慧结晶,其意义影响深远,堪称中华一绝。